作为一部未完成的经典名著,《红楼梦》前八十回中所描写的儿女情长,以及四大家族的兴衰没落史,让人每次读起来都荡气回肠、嗟叹不已。
(相关资料图)
贾府前期的烈火烹油和后来的凄惨结局,让很多读者对世事的无常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
贾府鼎盛时期,元春被封为妃嫔、回家省亲让贾府的兴旺上升到了一个高度,同时也促成了大观园的修建。
然而,省亲的整个过程却处处透露出与贾府兴盛相违和的意味,至于其中的原因,曹雪芹则将其隐藏在了王熙凤的一个笑话当中。
那么,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。
诡异的省亲
每一个读过《红楼梦》的读者,都会对元春回家省亲的桥段记忆犹新,尽管已经见识到了贾府的奢侈繁华,但元春省亲依然带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、极尽奢华的体验。
这场贾府的盛会仿佛透过文字跳到了每个人的眼前,但整个省亲从一开始又透露出诡异的气氛。
贾府众人紧锣密鼓地在凌晨就开始准备,当时自贾母以下,凡是有品级的人都穿戴上了相应的官服,没有品级的人也都身着盛装,足见元春前来探亲对于贾府来说也是一件大事。
可是,元春却迟迟没有到来,众人“等得不耐烦”的时候,终于有太监跑来告知说:
“早多着呢!未初刻用过晚膳,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,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,只怕戌初才起身呢。”
听了太监的传话,众人才知道离元春出宫的时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,于是便各自休息并且给太监安排了酒饭。
直到掌灯的时候,元春的仪仗才缓缓到来,省亲活动这才开始。
粗略游览大观园之后,元春见到了贾母、王夫人和其他的贾府女眷,本应讲述宫中生活、闲聊家中琐事的元春,却做出的第一个举动在众人面前哭了起来,并将皇宫形容为:
“不得见人的去处”
言语中透露出无限的哀怨,可众人却不理解她这句话背后的辛酸。
到了看戏的环节元春点了四出戏,分别是《豪宴》、《乞巧》、《仙缘》和《离魂》,这四出戏没有一出与当时欢乐的氛围相契合,更衬托出了元春省亲的诡异。
节目过后元春将礼物分发给众人,执事太监喊道:
“时已丑正三刻,请驾回銮。”
元春此时再一次落下了眼泪,在哭泣中与家人道别,回到了皇宫。元春的整个省亲活动,从落泪开始又以落泪结束,实在很难让人将其视为一次愉快的探亲。
探亲活动从一开始的盲目接驾,到突如其来的分别,又给人一种十分混乱的感觉。
按照常理来讲,即便是普通人家里的女儿回娘家,也不至于如此忙乱,更何况是身为贤德妃的元春省亲。
那么,为何却出现了如此多的反常现象呢?这其中透露着诸多的无奈。
元春的无奈
元春被封为贤德妃,让贾家从原来的朝廷重臣一下子变成了皇亲国戚,对于贾府来说意义十分重大。
然而,元春被封为妃子的过程,本身透露着不寻常的味道。
按照书中所说,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、四春之首,拥有这样身份的元春在家中必然备受重视。
因此,元春曾经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女,这一情况直到贾宝玉出生之后才有所改变。
贾宝玉出生时元春年纪已有十几岁了,巨大的年龄差距让她对这个弟弟格外疼爱,二人虽然是姐弟的关系,但实际上元春却像一位母亲一般呵护教导宝玉。
甚至连贾宝玉的启蒙教育都是由元春完成的。正是由于大家闺秀的气质,贾元春得以被召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女史官,之后又进封凤藻宫尚书,最后成为了贤德妃。
这一系列的晋升让普通人羡慕不已,但对于元春来说却如同跌入深渊一般。
“贤孝才德”
实际上,元春之所以能够成为贤德妃,看似是由于她才德出众,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权力的争斗。
贾家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皇帝为了拉拢和稳住贾家,才让元春成为了贤德妃。
也就是说元春的每一次晋升,都离不开皇室的精心设计,亦或者说是皇帝在幕后策划的。
元春以女史官作为进入皇宫的起步,既有“贤孝才德”这样充分的理由,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,属于平稳过渡。
而后再将其封为贤德妃,通过她皇室与贾家有了一层更为亲密的关系,由此观之,元春只不过是皇帝政治布局当中的一枚棋子。
若是对《红楼梦》有过详细了解,就不难发现元春被封为妃子的时间,也是皇帝最需要外力帮助的时刻,要不然她早因为超出规定年龄而被赶出皇宫。
贾元春省亲时将皇宫形容成“不得见人的去处”,可以看出皇帝将其纳为妃子,并不是出于对她的爱慕。
如果皇帝对她十分宠爱,元春又怎么会发出这样的哀叹,这暗示出元春是一枚棋子,在将来一定也会成为弃子。
元春省亲的行程很诡异,皇帝虽然允许她回到娘家,但仍然要在皇宫内吃过晚饭、拜佛和看灯,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够出宫。
由此可见,皇帝对于这一次省亲毫不重视,甚至还有一些刁难的意味。
豪华虽足羡,离别却难堪。博得虚名在,谁人识苦甘?
如果皇帝真的有意让她回家探望,一定会在时间上做出一定的调整,不至于让她晚上赶夜路回家,半夜再回到皇宫。
种种事情交织在一起,可见元春在皇帝心中毫无地位可言。
按照常理来说,元春作为贤德妃,她的时间安排一定会被提前告知贾府,如此才便于贾府为元春的省亲做出最合理的安排。
事实却是贾府上下,没有一个人知道元春省亲时间的详细安排。
在寒风当中,贾府上下全都身着盛装等候在门外,贾母也在等候的队伍当中。
众人经过漫长的等待后,才有一名太监前来告知元春要晚上才能出宫,导致贾府毫无体面可言。
从皇帝的这一做法不难看出,他对于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有拉拢之心,但却多少又有些厌恶。
想要铲除树大根深的贾家,奈何时机还不成熟,这也暗示着贾府岌岌可危的局面。
王熙凤的无心之言
在元春省亲的过程中,皇帝对贾府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,但荣华富贵蒙蔽了双眼的贾家人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。
在他们看来,元春依旧是贾府尊荣的象征,皇帝与贾家的关系依旧十分亲密。
烈火烹油,鲜花着锦之盛。
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四回中,贾府再一次迎来了元宵佳节,这一次元春没有得到省亲的机会,贾府上下的气氛也比之前轻松愉快了许多。
王熙凤照例负责活跃气氛,贾母也在众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元宵节。作为贾府中最外向泼辣的人物,她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,众人也十分享受她所带来的快乐的气氛。
王熙凤便不停地讲笑话,而在她讲的笑话当中,有一个关于炮仗的话题隐约揭露出了贾府即将到来的命运。当时,王熙凤讲述的笑话是这么说的:
正月十五的时候,有一个人抬着一个房子那么大的炮仗往城外放炮。看到这样大的炮仗,街上的人都感到十分稀奇,有上万人跟着他出城,要去瞧瞧热闹。
跟随的队伍当中有一个人是个急脾气,没等到出城便悄悄点燃了炮仗,于是烟消云散之后,原本跟着的人都哄笑着散去了。
听到这里,史湘云提出了一个疑问:
那么大的炮仗被点燃了,抬炮仗的那个人难道就没听见么?
王熙凤给出的回答则是这个笑话最大的笑点:
抬炮仗的那个人是个聋子。
于是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,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王熙凤的笑话到后来一语成谶,贾府的没落也与这个笑话中所形容的场景一一吻合。
此时的贾府就如同那个抬炮仗的人,炮仗就代表着贾府手中所掌握的权势,当贾府凭借祖先的荫蔽取得权势的时候,所有人都对其趋炎附势,希望能够凑上热闹、捞到好处。
而当贾府失去权势的时候,原本牢牢跟随的那些人也会一哄而散,因为跟随的那些人从头至尾都不是在跟随抬炮仗的人,而是跟随着炮仗。
一旦炮仗消失了他们也就没有了跟随的理由!
笑话中点炮仗的那个人实际上就是皇帝,虽然贾府可以手握权势,但皇帝随时都可以让贾府手中的权势消失,而且他还会在暗中进行。
就如同笑话中那个点炮仗的人,在众人都在关注炮仗的时候,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将炮仗点燃了。
此时的贾府由于掌握着权势,享受着尊荣与地位的同时,对于皇帝的举动丝毫没有察觉。
就如同那个抬炮仗的人,享受着众人的簇拥时,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,根本没有察觉到有人已经点燃了炮仗。
故事中抬炮仗的人是个聋子,在炮仗燃放之后也没有听见动静,贾府又何尝不是个瞎子?
对于皇帝的厌恶和元春的反常视而不见,只有大观园里的繁华和周围人对自己的恭敬,并且十分笃定地相信日子会一天天这样继续下去,炮仗始终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元春的省亲是贾府最高光的时刻,但人们对于贾府的仰望也将到此为止,一阵绚烂与喧嚣之后元春去世,攀附贾府的人也一哄而散。
贾府也只能发出一声声哀叹,陷入到无限的凄凉之中。
责任编辑:
关键词: